货物供货保障及相关措施

2022-6-8 14:4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867| 评论: 0

摘要: 一、供货商管理保障 (一)供货商筛选与评估 建立严格的供货商准入机制,从资质、生产能力、质量管控、履约记录、应急响应能力等多维度进行综合筛选。优先选择具备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行 ...
一、供货商管理保障 
      (一)供货商筛选与评估               
            建立严格的供货商准入机制,从资质、生产能力、质量管控、履约记录、应急响应能力等多维度进行综合筛选。优先选择具备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行业内口碑良好且有稳定供货历史的供应商。每季度开展一次供货商评估,采用百分制评分,从产品质量(45 分)、供货及时性(25 分)、服务水平(15 分)、价格竞争力(15 分)四个方面考核,评分低于 75 分的供货商列入观察名单,连续两个季度低于 70 分则终止合作。  
      (二)供货商合作与协同                
            与核心供货商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供货周期、质量标准及应急保障条款,保障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组织与供货商的沟通会议,每两个月至少一次,及时同步需求变化、生产计划调整等信息,提前解决潜在问题。同时,为核心供货商提供必要的支持,如共享需求预测数据、协助优化生产流程等,提升供货商的供货稳定性。

二、库存与生产保障 
      (一)科学库存管理 运用 ABC 分类法对库存物资进行分类管理:
             A 类物资(占总价值 70% 左右,品种占比 10%)采用 “低库存 + 高频补货” 策略,确保库存周转率,同时通过与供货商协商建立联合库存,降低缺货风险;
             B 类物资(占总价值 20% 左右,品种占比 20%)采用 “适中库存” 策略,根据历史需求数据设定安全库存;
             C 类物资(占总价值 10% 左右,品种占比 70%)采用 “较高库存” 策略,减少补货频率,降低管理成本。每月对库存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季节波动等因素动态调整安全库存水平,避免库存积压或缺货。 
      (二)稳定生产运行         
        1. 生产计划安排(含交货期管理)           
           关于合同进度和组织供货的大生产计划,由计划调度部、采购部依据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生产计划控制程序》来安排。该文件编制的目的:规范生产计划工作流程,以确保每个合同的交付让顾客满意。文件涵盖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交货期的落实
            相对准确的交货期是计划工作的前提。因各种原因,工程实际要求的交货期与合同交货期往往会有出入。为了了解现场的实际需求,使计划安排得更合理,计划工作的第一步即是与顾客或销售经理联系,落实工程交货期。 
       (2)计划的安排 
            交货期确定之后,根据用户要求的实际交货期安排大生产过程的各项计划,具体包括:图纸设计计划、柜体加工计划、特殊装置生产计划、工程配套件采购计划、出厂试验计划、检验计划和包装发运计划。以上各项计划由计划部在协同系统中下达并通过公司局域网专递到相关部门,同时,各主要工序的完成情况也由各部门在系统中维护后通过局域网实时反馈到计部。 
       (3)计划的跟踪和调整 
             计划部在生产计划下达之后,同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遇特殊情况将及时进行调整,如:合同交货期变更、采购品或顾客提供产品的到货情况发生变化等。如因某种原因有可能导致合同不能按期交货的,计划员将反馈给销售经理,说明未能按期完成的原因,以便及时与顾客沟通取得顾客的认可或采取紧急措施。
         2. 生产流程与设备保障 优化生产流程,通过引入精益生产理念,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合理配置生产设备和人员,确保生产能力能够满足最大需求。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每周进行一次小维护,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检修,减少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

 三、物流运输保障 
     (一)物流合作伙伴选择与管理 选择具有丰富运输经验、完善运输网络、良好服务口碑和较强应急运输能力的物流合作伙伴。与物流合作伙伴签订详细的运输协议,明确运输时间、运输质量、货物安全保障、运费结算及违约责任等条款。定期对物流合作伙伴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包括运输及时性(40%)、货物完好率(30%)、服务态度(20%)、问题处理效率(10%),对评估优秀的物流合作伙伴给予优先合作和激励,对评估不合格的进行整改,整改无效则更换。 
     (二)运输路线规划与优化 根据供货目的地、货物数量、运输时间要求等因素,规划多条运输路线,包括主路线和备用路线。主路线选择路况好、通行效率高、运输成本低的路线,备用路线用于应对主路线出现交通拥堵、道路维修、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利用物流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运输车辆的位置和行驶状态,及时获取路况信息,当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快速切换到备用路线,确保货物按时送达。同时,根据季节变化、节假日交通流量特点等,提前对运输路线进行优化调整。 

四、应急响应保障 
    (一)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可能出现的供货风险,如供货商停产、原材料短缺、生产设备故障、物流中断、自然灾害等,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处置措施、应急资源保障等内容。例如,当供货商突然停产时,应急预案应明确如何快速启动备用供货商、如何调整生产计划、如何与客户沟通协调等;当遇到自然灾害导致物流中断时,应明确如何调配应急运输资源、如何选择临时运输方式等。 
    (二)应急演练与资源储备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每年至少开展两次,模拟不同类型的供货突发事件,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应急团队的协同配合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储备必要的应急资源,包括原材料、零部件、成品库存、应急运输车辆、应急通讯设备等。建立应急资源台账,明确应急资源的种类、数量、存放位置和管理责任人,定期对储备的应急资源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状态,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调用。


 五、信息沟通与反馈保障 
        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供应链各环节之间信息传递及时、准确、畅通。通过建立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供应商、生产部门、物流部门、销售部门及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实时共享需求订单、生产进度、库存水平、运输状态等信息。设立专门的信息反馈渠道,如客服热线、在线客服平台等,及时收集客户对供货情况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供应链各环节发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分析和处理,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相关方,并根据反馈信息持续改进供货保障措施。


返回顶部